输卵管为一对细长、弯曲的肌性管道,位于阔韧带上缘内,内侧与宫角相连通,外端游离呈伞状,与卵巢相近。全长约8~14cm,是精子和卵子相遇受精的场所,也是向宫腔运送受精卵的通道。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间质部、峡部、壶腹部及伞部四部分,间质部为输卵管管径最细部分,管径约0.5~1mm,峡部管径约0.9~2mm,壶腹部管径约1~2mm,各部分管腔壁菲薄。壶峡连接处腔内有4~5个纵嵴,内膜绒毛丰富,有利于受精及早期胚胎的发育和转运。
输卵管结核好发于峡部和壶腹部,多由血行或淋巴播散所致,也可由邻近器官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来。输卵管结核几乎均为双侧。初期,输卵管管腔内出现较多渗出液,形成输卵管积水;随着病情发展,发生干酪样坏死,导致黏膜溃疡,造成黏膜凹凸不平,当溃疡逐渐愈合,整个输卵管被厚重的瘢痕组织所包绕,走行僵直,管腔出现狭窄或闭塞,可呈串珠状,与邻近器官粘连形成炎性团块,并可形成包裹性积液。镜下见结核性肉芽肿,伴有或不伴有干酪样坏死。肉芽肿多位于粘膜固有层内,肌层较少见。
育龄妇女多表现为不孕、轻微下腹疼痛、低热、消瘦、乏力等,发生继发感染时则可有明显腹痛。月经失调是最常见症状,多有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妇科检查:附件区增厚或扪及大小不等的团块,若盆腔弥漫性受累,能扪及大片硬化组织,俗称“冰冻骨盆”。
(一)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
⒈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增粗,表面凹凸不平,走行僵直,呈条索状,部分走行迂曲,呈团状。管壁增厚,有时管腔内见少量积液,表现为细条状无回声。CDFI:增厚的输卵管管壁内部及周边可见少量点状或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右侧输卵管管壁增厚(箭头),内见细条状无回声(三角形箭头);
图示管壁内部及周边见点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右侧输卵管增粗(箭头),呈条索状,长6.8cm,粗约1.1cm
图示在盆腔大量积液声窗衬托下,增粗的输卵管清晰显示,走形僵直(箭头)
图示输卵管增粗,走形僵直(箭头);
图示增粗的输卵管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
⒉输卵管积液输卵管管壁分离,可呈“串珠状”、“球囊状”扩张,管腔内出现无回声区,部分无回声区内透声差,内有时可见密集细小点状等回声或高回声,有时可见条状分隔,呈多房样改变。
图示输卵管管腔扩张(箭头),管壁增厚;
图示输卵管管腔局部呈“球囊样”扩张(箭头)
图示左侧附件区可见无回声区,内呈多房样表现,其中较大者透声差,内见点状高回声及等回声
⒊输卵管混合回声团块可发生在一侧或双侧附件区,团块内常为增粗扭曲的输卵管、纤维渗出物及干酪样坏死物,肠管及网膜等组织甚至也可包绕其中,形成液化坏死时可见无回声区,有时团块内还可见粗大的钙化灶。CDFI:实性部分内常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附件区混合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内见多个点状强回声;
图示团块内见点状、条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左侧附件区混合回声团块,回声不均匀(箭头);
图示团块内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CT增强见双侧输卵管不同程度增粗、扭曲、管壁增厚,呈环形强化(箭头),腔内容物呈低密度,无强化
图示左侧附件区见一混合回声团块(箭头),回声不均匀;
图示团块内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
图示右附件区见一混合回声团块,内见弧形强回声(箭头),后方伴声影
转发给更多小伙伴,大家一起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