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州306云南省西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东西面与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山水相连,与泰国的直线距离仅余公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与老挝、缅甸接壤,毗邻“金三角”毒源地,15个乡镇接壤缅、老边境,国境线长达公里,边境便道、小道众多。

年1月23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正式成立(年改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

西双版纳辖1个县级市、2个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景洪市下辖允景洪街道、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养镇、普文镇、景哈哈尼族乡、景讷乡、大渡岗乡、勐旺乡、基诺山基诺族乡;景洪农场、勐养农场、橄榄坝农场、大渡岗茶场。

勐海县下辖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勐腊县下辖勐腊镇、勐捧镇、勐满镇、勐仑镇、尚勇镇、勐伴镇、关累镇、易武乡、象明彝族乡、瑶区瑶族乡;勐腊农场、勐棒农场、勐满农场、勐醒农场。

西双版纳州民族风情

基诺族

基诺族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旺乡的补远村委会,部分散居于景洪市勐养镇和勐腊县的勐仑镇等地。   

基诺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基诺"是民族自称,过去汉语多音译为"攸乐",意为"跟在舅舅后边",加以引伸即为"尊崇舅舅的民族"。年6月经民族确认,成为中国的第56个民族。基诺族崇尚大鼓,又以大鼓民族自称,民族传统节日为“特懋克”节,(每年2月6—8日)。民族传统歌舞主要有:大鼓舞、竹竿舞、播种舞。民族传统技艺主要是纺织、刺绣、编织。

傣族

西双版纳傣族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讷乡、勐旺乡、勐养镇、普文镇、嘎洒镇、勐龙镇、勐罕镇;勐海县的勐往乡、勐宋乡、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打洛镇;勐腊县的勐腊镇、尚勇镇、勐仑镇、勐满镇、勐伴镇、勐捧镇等乡镇。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乡、勐海县的勐满镇等乡(镇)。

西双版纳境内的傣族以傣泐(汉族称水傣)支系为主,兼有傣讷(旱傣)、傣雅(汉族称花腰傣)两个支系。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故其民俗习惯有很多都与水有关。傣族的“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生”。傣族民居竹楼,是中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民间工艺有傣族通巴与花包、木板画和黑陶等。其传统银饰品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等也极具特色。

哈尼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比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县格朗和乡、西定乡;景洪市景哈乡、勐龙镇;勐腊县勐润乡、关累镇。西双版纳哈尼族内部分为吉围、吉坐、木达、阿克、补过(角)等支系,以吉围、吉坐人口较多。

彝族

西双版纳州彝族主要分布在勐腊县象明乡、易武乡、勐捧镇以及景洪市普文镇等地。西双版纳彝族自称“腊鲁泼”(泼)为彝语,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称“香堂”,本人“罗罗”。他们也过有大年(春节),小年(正月十五),最隆重的节日有“彝族年”、“二月八”(“白诗佳”意为英雄)、“火把节”。

拉祜族

西双版纳拉祜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阿乡、勐往乡、勐满镇,部分散居于勐海县的西定乡、勐宋乡、格朗和乡、布朗山乡、勐混镇,景洪市的勐龙镇及勐腊县的尚勇镇。

布朗族

西双版纳布朗族主要分布在勐海县的布朗山乡、西定乡、勐满镇、打洛镇,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岗乡、勐养镇、勐龙镇,勐腊县的关累镇。

瑶族

西双版纳瑶族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的瑶区乡、勐伴镇、易武乡、关累镇、勐满镇、象明乡、尚勇镇、勐腊镇以及景洪市的勐旺乡瑶家村委会。

西双版纳瑶族支系由蓝靛瑶、顶板瑶、越南瑶组成。瑶族信奉道教,道教以农历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瑶族民间俗称“鬼节”,瑶族有祖先崇拜,很注重孝道文化,“鬼节”这天瑶民要做大粽粑,摆上供品:鸡鸭鹅猪牛羊糕点水果酒水新米……焚香祭祖,向祖先报告近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苗族

西双版纳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腊县,其中有两个苗族寨子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镇磨憨村委会的纳龙村、磨龙村委会的老陶寨。纳龙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称白苗,妇女皆穿长裤。多年前他们的祖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红河、思茅迁入勐腊,相继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时间后,迁入尚勇边境沿线,后有部分苗族迁往老挝,部分逐渐搬迁到现址。

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区及勐海县的勐海镇、勐遮镇,部分散居于各乡镇机关、厂矿、农场,其中只有勐海县勐海镇有村落。西双版纳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语称“帕西”;回傣,傣语称“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佤族

西双版纳勐海县有8个佤族寨子,即勐遮镇曼扫村委会(30里)佤寨,曼弄村委会佤族老寨1队、2队、新寨,勐混镇曼扫村委会曼回寨,西定乡暖和村委会浓岛老、中、新寨。

壮族

西双版纳勐腊县有3个壮族寨子,即勐伴镇曼燕村委会的曼蚌村、勐伴村委会的曼里村、瑶区乡沙仁村委会的沙仁村。

景颇族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海镇有一个景颇寨,即勐翁村委会景颇寨。景颇族是上世纪初从德宏陇川经澜沧迁入勐海的。

西双版纳州的其他少数民族有: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补过人、排角人、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等。

曼咪人

曼咪人过去自称为“曼咪族”,年民族工作组进行民族识别后归属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办事处曼戈龙村委会的小曼咪、大曼咪、江头、曼迈村委会曼咪寨。曼咪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饰、宗教信仰、节日与傣族一样,由于与傣族长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傣语。

昆格人

昆格人自称“忽”,相传“忽”人在迁徙过程中,大部分人渡过澜沧江到了泰国,少部分人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搁下来,傣族因此称之为“昆格”,即“遗留的人”之意。后来,“忽”人也就称自己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养镇昆格村委会的纳回帕、纳板、曼蚌汤等7个村民小组。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后,昆格人归属为布朗族。昆格人过去要过龙列节、龙恩节。龙列节即打铁节,时间在阳历二月,过节时要杀牛、烧篝火、祭祖。

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镇、勐罕镇、勐龙镇、勐海县的布朗山乡、勐腊县的勐仑镇,共21个村寨,约多人。阿克人自称“过克”,阿克是汉族对他们的称呼。阿克人住房为杆栏式,语言与哈尼语相似,能与哈尼族进行交流。男子服饰也与哈尼族相似,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妇女上穿无领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辫缝在上面。下着自制青布长裙(勐腊的也穿长裤),上半截织有红、白、绿各色横条花纹,小腿缠有花纹装饰的护腿布。阿克人12月过“窝托节”(舂粑粑节)、2月过“耶列节”(汤圆节),有上新房习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后,阿克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补过人

补过人集中居住在勐腊县勐腊镇城子村委会的曼帕村、补过村、曼龙代村委会曼回村、勐捧镇温泉村委会南泥小组。

补过人自称“龙比”,补过是傣族对龙比的称呼。补过人的住房为杆栏式,妇女穿傣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为僧。年后,补过人确定归属为哈尼族。

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腊县勐伴镇勐伴村委会曼冈村。排角人自称“出说”,意为“舒服”,排角是汉族对出说的称呼,因排角人头饰以黑布扎成弯牛角状,故称“排角”,现对外也称自己为排角人,现排角人归为哈尼族。

排角人无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门、过新米节。过去行父子联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汉族名字、傣族名字,一个排角人一般有三个名字或两个名字。

克木人

克木人为我州未识别民族之一,自称克木、克米,又因来源不同分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腊县,两县共有18个寨子。9年到年期间,这一族群被归为布朗族。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镇曼迈村委会的曼罗金、曼香班、曼回龙,嘎洒镇曼达村委会的曼播南嘎1队、2队、3队。

勐腊县有12个克木人寨子,即勐腊镇南亮村委会的曼岗村,勐捧镇曼种村委会的曼种、回结、回伞,勐满镇勐满村委会的曼暖远、曼赛村委会的曼蚌索,尚勇镇尚岗村委会的南西、王四龙,曼庄村委会的东阳、南欠,勐伴镇会落村委会的克米寨,勐腊县热作实业公司的曼迈。南欠村是离老挝最近的克木人村寨,距离国界线只有三公里。

勐腊县克木人分为克木、克米。克木为西双版纳土著,历史悠久,曾在勐腊尚勇广补法(天峰山)一带建立过自己的王国,开采井盐畅销现东南亚一带。后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统治,部分迁入老挝。克米仅有南欠、克米两个寨子,大约在年从老挝迁入。

每年12月,克木人就会欢聚在嘎洒镇曼典村委会曼吕村小组,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玛格乐”节。年12月21日西双版纳勐腊县布朗族第十六届“玛格乐”节在勐腊县曼迈村委会举行。

老品人

老品人为未识别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县勐遮镇曼洪村委会老品寨。老品人自称“老品”,也称“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语言,如吃饭为“唐扎”,房屋为“拥”,能讲流利的傣语。老品人住房为汉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庙宇、无神像,每年全寨要举行一次祭山神活动。

八甲人

八甲人为未识别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县勐阿镇勐康村委会的上、下纳懂、曼倒,纳京村委会的2组、6组、7组、8组,贺建村委会的6组、7组、8组。八甲人自称“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语言,与傣语比较接近,能与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为汉式平房,过去有自己的服饰,妇女包包头,穿对襟连身裙,后围围裙。男子穿对襟衣,头顶上结发结。现妇女还保留着自己的民族服饰,但只在过年过节或结婚时穿,平时穿汉装,男子则已改穿汉装。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庙,逢年过节要到庙里杀鸡献祖。八甲人死后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罗、马等。八甲人过火把节、春节、七月半。

少数民族乡(7个)

景哈哈尼族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象明彝族乡

瑶区瑶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

基诺山基诺族乡----全国唯一的基诺族乡

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乡(8)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布朗山布朗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境南部,东与景洪市交界,南、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70.1公里,西北与打洛镇毗邻,北、东北部连勐混镇,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辖勐昂、章家、新竜、曼囡、结良、曼果、班章7个村委会。布朗山乡以布朗族为主,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

茶是布朗族的灵魂,布朗族是自己灵魂的栽种者、自己灵魂的坚持守护者。布朗族制作大鼓,总忘不了在鼓身里放进茶叶,作为鼓的灵魂和心脏。布朗敲击的鼓声,回荡的是茶魂的召唤,是一个民族千年不变的执着信念。在布朗族生活的地方,总是“屋与树为林,人与茶相伴”,在布朗族的每一座茶山茶庄,都有比茶叶还多的传奇和经典。在这里茶是布朗族的全部和唯一,没有之一。

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乡(10)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山基诺族乡

基诺山基诺族乡是中国最后一个被确认的民族——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位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东北部,距市区24公里,基诺族人口占97%。

基诺山地处横断山脉无量山余脉丘陵地带,是云南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基诺山基诺族乡是基诺族的发祥地及主要聚居区,也是基诺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境内还有一个全国唯一最全面最集中展示基诺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基诺山寨。全乡辖茄玛、巴亚、司土、巴来、洛特、巴卡、新司土7个村委会。辖区内居住有基诺、汉、哈尼、傣、拉祜、布朗、彝、瑶等民族,基诺族占全乡总人口83.2%。

中国基诺族博物馆

博物馆由基诺族服饰、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多功能厅、大鼓传说等31部分组成,是迄今为止展示基诺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族宗教、社会发展等方面最完整、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博物馆,其中的许多实物及资料都是难以复制的珍品,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博物馆位于基诺山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巴坡村民小组,年6月6日,基诺族被确认为我国第56个民族的38周年当天,中国基诺族博物馆正式开馆。

瑶区瑶族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唯一的瑶族乡

勐腊县瑶区瑶族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瑶族乡。瑶区为汉语地名,因系瑶族人民聚居的地方,故得名。地处勐腊县中部,东与勐伴镇毗邻,南与勐腊镇相邻,西与关累镇连接,北与易武乡接壤,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属山区乡。总面积平方公里,瑶区境内居住着有瑶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汉族、壮族等13种少数民族,全乡辖沙仁、纳卓、新山、黄莲山4个村委会。

乡政府驻光明寨,距县城35千米,距州政府景洪市千米。瑶区乡的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全乡4个村委会全部被命名为“西双版纳州生态村”,年瑶区乡被命名为“云南省生态乡”,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旅游资源有望天树景区、雷公山、南嘎河瀑布、南贡山等。

象明彝族乡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

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象明彝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东北面与易武曼腊交界,西南与勐仑镇和景洪市对连,总面积平方公里。当地世居民族主要有彝族、佤族、傣族、基诺族等,也是西双版纳州唯一的彝族乡!距勐腊县城公里,离西双版纳州府公里。象明乡彝族占总人口的53%,辖倚邦、安乐、曼林、曼庄、龙谷5个行政村。

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象明乡境内就有倚邦、莽枝、革登、蛮砖四大古茶山。素有“普洱茶乡”和“孔明第二故乡”的美誉!

景哈哈尼族乡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乡

景哈哈尼族乡是景洪市两个民族乡之一,是一个集边境、山区、民族为一体的乡镇,也是景洪市唯一的哈尼族乡。地处市境东南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陆路、水路分别为29公里和42公里。东隔澜沧江与勐腊县关累镇相望,西与勐龙、嘎洒两镇相连,南至南阿河中心河道为界与缅甸一衣带水,国境线长达34公里,北与勐罕镇毗邻,东南北三面被澜沧江、南阿河环抱形成狭长的葫芦岛状。

全乡辖景哈、莫南、搭亥、土鲁、戈牛、坝那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驻有橄榄坝橡胶分公司阳光、团结、勐汤河三个生产队和4个市属单位。辖区内居住有哈尼、傣、汉、布朗、彝、基诺等11个民族,哈尼族占人口总数的61.6%。

格朗和哈尼族乡

格朗和,哈尼语意为吉祥、如意、安康的意思。位于勐海县东部,东部和东南面与景洪市接壤,西南面和西部与勐混相连,西北部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属山区农业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哈尼族占总人口85%,全乡辖南糯山、苏湖、帕真、帕沙、帕宫5个村委会。格朗和乡自然生态环境极佳,终年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年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园2.25万亩,占全县古茶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占全州古茶园面积的五分之一,被誉为“生态山谷、茶源之乡”。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西定乡位于勐海县西部,东与勐遮镇相连,南邻打洛镇,北与勐满镇毗邻,西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54.5公里,总面积为.0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西定村委会旧笋大寨,距县城48公里。全乡辖西定、暖和、南弄、帕弄、旧过、曼马、曼来、章朗、曼佤、曼皮、曼迈11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

西定乡是驰名中外茶王树的故乡,拥有0多年的“茶树王”,最为世界茶叶界所熟知,并视为“茶祖”,全乡共有茶园亩。勐海县西定乡是具有养殖小耳猪的悠久历史和养殖经验,村村寨寨均有一定的养殖规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馆年正式开馆,非遗展厅面积余平方米,以文字表述、图片展示和实物展出等方式呈现西双版纳州绚丽多彩的非遗文化,文字以汉、傣双语表述,拥有非遗相关实物余件。非遗展厅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二、三部分集中展示西双版纳州11项国家级非遗和16项省级非遗,第四部分详细列举了32项州级保护名录以及县级非遗名录,第五部分介绍州各级非遗传承人。

西双版纳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名,州级传承人名。

西双版纳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诺族大鼓舞

布朗族弹唱

傣族泼水节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章哈

傣族象脚鼓舞

傣族织锦技艺

贝叶经制作技艺

傣族医药

召树屯与南木诺娜

普洱茶(大益)制作技艺

西双版纳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脚鼓制作技艺

傣族高升

傣族传统武术

瑶族蓝靛制作工艺

哈尼族服饰

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瑶族咬手定情

基诺族狩猎乐器“奇科”、“布姑”

傣族歌舞······孔雀舞

富饶美丽的傣乡,素有“孔雀之乡”的美称。孔雀在傣族人民心中是吉祥、幸福、美丽、善良的象征。傣家人模仿孔雀的动作演绎而成的孔雀舞,舞姿优美,动作细腻,他们用丰富灵活的身体语言,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孔雀的美丽和灵动。

“孔雀公主”——刀美兰,是新中国舞台上第一位“孔雀公主”,她所表演的《金色的孔雀》、《水》都曾造成了巨大的轰动并且深受人民观众喜爱。她从澜沧江边飞来,在自然艺苑中沐浴成长、吸收精华,将原始的傣族孔雀舞加以改编,创造出精雅别致的傣族舞蹈。

布朗族弹唱

布朗族因他们的弹唱而得名,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布朗族人都爱弹起三弦来对歌。其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朴实明快,直抒胸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基诺族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为“司土锅”,“司土”意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传说,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在立春后三天。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7位长老磕头祭拜祈福;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为“乌悠壳”,歌词多是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还掌握着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和全部舞蹈动作,亟需保护。”

傣族医药

傣族医药具有多年的历史。据《贝叶经》记载,傣族先民通过不断实践,逐步形成了“四塔、五蕴”“风病论”“解毒理论”“三盘学说”等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傣族医药。

傣药治病,除了内服、外用、内外合治等,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疗法,如睡药、蒸药、熏药、刺药等。傣族医药的睡药疗法,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睡药疗法,傣语称为‘暖雅’,是傣族传统的外治疗法之一,可以分为热睡法和冷睡法。

热睡法按病情所需,配以傣药,加水、药酒炒热平摊在睡药的床上,让患者睡在上面,主要用于风湿病、中风偏瘫后遗症等的治疗和产后保健。

冷睡法则按病情所需,配以相应的鲜品傣药,主治麻疹、伤寒、疟疾等。

贝叶经

在西双版纳有很多贝叶棕,贝叶经即是由此树叶制作而来。贝叶经起源于印度,7世纪前后传入云南傣族聚居地区,傣族先民用自制的铁笔把佛教经文刻写于贝叶上,后来贝叶经又丰富发展,记录内容囊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社会历史、哲学法律、医药科学等,堪称傣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贝叶经过多道传统特殊工艺处理后,能防虫、防水、防变形,被傣族视为珍宝,流传至今。

慢轮制陶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曾有古书描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而西双版纳的景洪曼斗寨等地的传统慢轮手工制陶就是我国制陶技艺中的瑰宝。通过转轮、竹刮等工具为陶器塑形,用木拍拍打出陶器表面的印纹,这些传承四千多年的原始制陶方法至今仍为傣族使用,深受考古学家   

傣族竹编工艺是傣族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历史悠久,造型古朴,美观实用。傣族有着世代相传的竹编技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傣族竹编工艺精细,造型朴实大方,品种繁多,其中以笆箩、饭盒、槟榔盒等竹器最具有代表性。

刀舞

刀舞历史悠久,在傣语中称为“戛拉”,是流传于广大傣族地区的男性舞蹈。在风景秀丽的傣乡,傣族男子都佩戴着一把精制的利刀,标志着他们的勇敢威武。刀舞有很强的观赏性,节奏跳跃欢快,动作优美流畅,充分展示了傣族男子的英勇气魄。

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

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传习所所长李金梅在对传统服饰刺绣多年的搜集学习中渐渐领悟到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她自创的“篱笆花”图案,因再现了哈尼族手工刺绣风格的韵味,同时具备了现代社会的时尚气息而广受欢迎。由李金梅创办的西双版纳阿卡亢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位于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村,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哈尼传统刺绣文化。

咬手表爱

咬手表爱是是云南西双版纳瑶族婚恋中一种饶有情趣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即男女青年在定情时,伙子需在姑娘的手上咬上一口,表达爱的忠贞。瑶族青年在举行过成年礼以后,便可开展社交活动,自由寻侣。初期的谈情说爱,多称为“唱风流”,即以对歌的形式交流感情。“唱风流”时,不能赤裸裸地谈情说爱,只能用隐语、比喻暗表感情。按照传统古规,本寨男女青年不能对唱、只一男一女不许对歌、在家中和劳动时也不能相互对歌。“唱风流”多在开展节庆活动和有人举行婚礼时借机举行,并且只能集体对唱。

平时青年人要“唱风流”,只好集体离寨,邀请外寨姑娘到寨外对唱。受到邀约的姑娘也举寨出动,集体与男青年对歌,如果受到邀约避而不往,就是不懂礼节的人。年轻人在生产劳动中结识,又通过节庆活动和“唱风流”对歌交流感情,暗中选择好自己中意的人之后,便寻找机会单独接触,表达爱慕之情。经过反复接触建立了感情,便进行幽会。

当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要确定爱情关系时,男青年必须要含住女青年雪白的手臂咬上一口,以表达爱情的坚贞,民间有谚语说:“咬手疼进心,爱情才忠贞”。咬手时,要掌握好用力的分寸,咬得太轻,会被姑娘视为爱得不深;咬得过重,在姑娘手上留有伤口,一旦被人发现,又会成为笑柄。因此,伙子咬姑娘的手时,得慢慢用力,使姑娘感到疼痛难忍即可,切不可将皮咬破。其实,心心相印的男女,都心有灵犀,咬到什么程度为“爱得深”,男的清楚,女的也自会作出暗示。

一经咬手,即表示定情,双方都应该把自己准备成亲的事告知父母,经双方父母同意,共同协商成婚的有关事项。

西双版纳州民族节日

二月初八······彝族年

农历二月初八为彝族年,是春节的继续。期间要举行叫谷魂仪式,家家杀猪祭祀祖先、龙神开展打陀螺、丢包、荡秋千对歌、跳笙等娱乐活动。跳笙的人家家轮着跳,跳到哪家在哪家喝酒,吃红糖稀饭,通宵达旦,纵情欢歌!

彝族的传统节日“二月八”全寨老少盛装打扮,早上到茶地里祭拜茶祖,祈求风调雨顺,枝繁叶茂。然后便聚集在山顶上开阔的地方,男女青年对歌丢包、打陀螺等娱乐活动!

桑康节

年4月9日全西双版纳州布朗族人民齐聚勐海县西定乡章朗古茶山共庆“桑康节”,品布朗族茶山和西定茶山普洱茶,一起参与民族风俗,一起体验布朗族文化,每一个布朗族同胞脸上洒满阳光。

泼水节

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13-15日举行,被誉为“东方狂欢节”。年4月15日,作为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狂欢泼水节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天,万众期待的“泼水狂欢”将在大金塔广场欢乐上演。

“泼水狂欢”活动将从上午10时的取水仪式开始,取水少女们将赴澜沧江畔取来“圣洁之水”,开启泼水狂欢模式。同时,大金塔广场还将进行民族歌舞表演,游客可以载歌载舞,尽情泼洒吉祥之水。

4月14日是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狂欢泼水节系列活动的第4天,也是活动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一天。西双版纳傣历新年节官方赶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此外,新年祈福放生、花车巡游、多彩民族歌舞晚会、傣泐文化手工艺长廊、非遗文化展示交流等活动吸引了十余万名市民及游客共度傣历新年。

关门节与开门节

关门节和开门节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节日,是除了泼水节之外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对傣族人民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傣族村村有佛寺,寨寨有僧侣,佛教文化早已渗透并融入傣族文化之中。

所谓“关门”是指进入传授佛法的时期,类似于常说的闭关;而“开门”即为出关。两节相伴相生,关门节为农历的六月十五,历时三个月的传授佛法期后,迎来开门节。

在关门节期间,傣族信教群众沐浴斋戒,虔诚信佛,有的甚至住到寺庙中里,一心礼佛。3个月的“关门授经”期满,傣家人便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信教群众像参加关门节活动一样,带上纸花、蜡条、花树、食物、钱币来到佛寺,举行隆重的赕佛和颂经活动。此时,大家仍会吃施舍饭、僧众聚餐。夜里,人们在佛寺内燃放烟花、放高升、点孔明灯、跳舞,并舞灯环游村寨,庆祝安居斋戒期结束。

开门节过后,一度沉寂的傣家人又恢复了往日多情浪漫的生活,僧侣们可以走出佛门,信徒们可以出远门,可以建盖新房,年轻人可以谈情说爱、举行婚礼。村村寨寨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新景象。

花腰傣鸟头节

每年小年初十六(每年正月十六)就是我们的“鸟头节”,这天勐养镇的每个花腰傣村子的人们就要杀牛一起过节,玩转鸟头喝酒!它是一种特别的游戏:用鸟头转着“行酒令”进行喝酒;在这些古老的村寨里:水井分男女,古树也分公母;村中的青壮年都实行候鸟式迁徙耕作。

哈尼族“嘎汤帕”节:

元旦里过的嘎汤帕节,是西双版纳哈尼族的年节,就像是我们的春节一样,“嘎汤”这句哈尼族语,有的说是纪元年号,据说哈尼族的年号叫“嘎汤纪元”。但多数人则认为“嘎汤帕”意指万象更新或万物复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罕镇曼么村新寨,这个寨子是哈尼族最好的寨子,过年也是在这里,盛大节日也是这。

“拉祜族”节

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主要食品是舂糯米粑粑。初一早晨去山泉抢新水。初一至初三称为女人年,由男人招待客人,操持家务,初十四至十六为男人年,男人可以上山打猎,纵酒欢歌,节日主要活动是跳芦笙舞。

布朗族“豪瓦萨”节

即关门节,公历7月中旬。家族成员向家族长举行“松玛”(忏悔)仪式,祈求来年平安无事,消灾免难。

基诺族特懋克节(过年)

公历2月6日至8日,敲响大鼓,举行剽牛、备耕、打铁、铁匠收徙传艺等仪式。

瑶族盘王节

也称“跳盘王”或“还盘王愿”,“盘王”即“盘瓠”,它是瑶族的祖先和图腾的象征。

哈尼族赶鬼节

在西双版纳勐海县勐混镇广别老寨哈尼族普洱茶山有一个节日:赶鬼节。广别老寨赶鬼节相当于汉族的清明节,一年赶一次。村子里的人拿着打链填用跳舞的方式赶鬼。赶鬼节大概的意思是:把一个寨子不好的风气和大家身上的疾病等所有不好的东西都通通赶走,祈祷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团结互爱、家家户户都荣华富贵。

每年就像这鞭炮声一样财源滚滚,都能大丰收,也比喻着鬼听到这声音,再也不敢进寨门。这个是我们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保护神,保护着我们大寨子的每个人不被鬼欺负。

西双版纳州特产和美食

茶叶,在勐海有一株0余年树龄的古茶树。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纳境内。早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就是中国最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并经古道远销中亚及西亚地区。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浓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种特有的回甜。

西双版纳有南药的异种、缘种生长,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生长着缩砂蜜、安息香、云南萝芙木、千年健等几十种药材。

西双版纳的民族风味食品独具特色,傣族风味自成体系,基本的烹饪方法是烤、炸、蒸、剁、腌,很少炒菜;味道特点是:香、脆、酸、辣、鲜。香茅草烤鱼、茅草包蒸鸡、酸笋煮鱼炸牛皮、酸笋煮鸡、菠萝紫米饭、黄蚂蚁蛋、酸笋煮螺蛳等都是西双版纳的名菜。

香竹糯米饭

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这两种原料总能被烹制出不同味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香竹糯米饭。香竹糯米饭在傣语中成为“考澜”,它以糯米配上各种辅料装入竹筒之中烤制而成,其味融竹之清香与米饭之芬芳,极具特色。

香茅草烤鱼

香茅草烤鱼是云南滇南地区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一道傣族风味菜肴。它将新鲜罗非鱼去鳞破肚,取出肠肚杂物后塞入佐料,再用几根香茅草叶捆好,夹上竹板放在炭火上烘烤而成。罗非鱼肉美刺少,加上特制的香料,让这道佳肴细腻嫩滑、鲜香酥脆,是傣家人款待贵宾不可少的一道菜。

傣族酸菜

傣族人认为,食酸心爽眼亮、助消化,有消暑解热之功效,故傣味中以酸为美味之冠,每餐无酸不食。酸扒菜、酸笋鱼、酸木瓜煮牛肉、酸菜煮豆腐等。其中酸牛筋更是一道独特的民族风味,口感清爽,筋白而净,香辣柔韧,为傣菜上品。

西双版纳民族特色村寨

西双版纳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8个)

景洪市

嘎洒镇曼占宰曼丢

勐罕镇曼听曼春满

勐罕镇曼嘎俭曼峦嘎

勐罕镇曼听曼乍

勐龙镇坝卡村委会坝卡

基诺山乡巴亚村委会巴坡村

基诺山巴卡村委会巴卡老寨

勐腊县

勐腊镇曼龙代村委会曼龙代村

西双版纳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17个)

景洪市

基诺族乡洛特老寨村

勐罕镇曼春满村

勐龙镇曼龙扣村委会曼飞龙村

勐罕镇曼听村委会曼乍村

噶洒镇曼掌宰村委会曼景保村

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巴坡村

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巴卡老寨

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扎吕村

基诺族乡巴亚村委会巴亚中寨

大渡岗乡大荒坝村委会勐满村

勐罕镇曼景村

勐罕镇曼累讷村曼远村

勐海县

打洛镇勐景莱村

西定乡章朗村

勐腊县

易武乡十字街村

勐腊镇曼龙勒村

勐腊镇曼旦村

景洪市勐养镇水傣村寨(8个)

勐养镇曼景村(城子寨)

勐养镇曼洪村

勐养镇曼卡村

勐养镇曼景坎村

勐养镇曼满村

勐养镇曼庄村(思茅寨)

勐养镇曼掌村

勐养镇曼听村

景洪市勐养镇花腰傣村寨(7个)

勐养镇曼介去村

勐养镇曼纳庄村

勐养镇曼景法村

勐养镇曼么耐村

勐养镇曼洒浩村

勐养镇曼么卧村

勐养镇曼贺科村

西双版纳州美丽村庄

景洪市勐养镇的傣族村-曼掌

勐腊县易武乡勐倮傣族村

景洪市嘎洒镇嘎栋乡曼点村委会的-曼点村

景洪市嘎洒镇嘎栋乡曼点村委会的克木人村-曼磊村

景洪市基诺乡的基诺族村-巴卡小寨

景洪市基诺乡的基诺族村-巴洒老寨

景洪市勐罕镇哈尼族村-曼么新寨

勐腊县勐仑镇傣族村-曼峨村

勐腊县象明乡龙谷村委会傣族村-曼伞

勐腊县易武乡曼腊乡村委会傣族村-朱石河

勐海县西定乡曼佤村委会的哈尼族村-贺松

景洪市嘎洒镇曼播村委会的傣族村-曼龙迈

景洪市嘎洒镇曼播村委会的傣族村-曼响

勐海县西定乡曼佤村委会的哈尼族村-巴达

景洪市勐养镇傣族村-曼洪

景洪市勐养镇傣族村-曼景坎

景洪市勐养镇花腰傣村-曼贺科

景洪市嘎洒镇嘎栋乡傣族村-纳板村

景洪市江头寨-小曼咪

景洪市景哈乡哈尼族村-曼么

勐罕镇傣族村-曼海村

勐腊县勐仑镇傣族村-曼勒村

景洪市勐养镇昆养布朗族村

景洪市勐养镇纳蚌布朗族村

景洪市大渡岗曼满傣族村

景洪市景讷乡曼召傣族村

景洪市景讷乡曼盖傣族村

景洪市景讷乡大寨傣族村

景洪市勐养镇空格乡空格族村-纳板

景洪市勐养镇空格乡空格族村-曼蚌汤

勐海县西定乡-坝丙哈尼族

勐海县西定乡-章朗布朗族村

勐海县西定乡龙蓬旱傣村

勐海县西定乡曼纳卡布朗族村

勐海县勐混镇曼冈哈尼村

勐海县勐混镇贺回哈尼族村

勐海县勐混镇勐冈布朗族村

勐海县勐混镇坝卡哈尼族村

勐海县勐遮镇勐帮傣族村

勐海县勐遮镇曼掌傣族村

勐腊县易武乡岔河傣族村

勐腊县易武乡曼纳果傣族村

景洪市勐龙镇勐宋乡大寨哈尼族村

勐海县南糯山乡丫口哈尼族族村

勐腊县勐仑镇曼赛村

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村-曼莱

勐海县布朗山哈尼族村-卫东

勐海县布朗山乡布朗族村-老曼娥

勐海县布朗山乡哈尼族村-老班章

基诺山寨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最全面集中展示中国第56个民族······基诺族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艺体验地,已被确定为基诺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于6年6月1日开始接待游客。

实景演出坐落在峰峦叠障、绿荫苍翠、群山环抱的六大古茶山之首的基诺山,位于景洪市东北部基诺乡巴坡寨,平均气温18-20℃,距景洪23公里、勐养6公里、基诺乡政府3公里。

主要景区:“牛角字”、“大鼓门”、“牛头路”、“祭祖先玛黑、玛妞”,“奇科、布姑演奏”、“成年礼展示”、“创世女神阿膜腰北塑像”、“太阳花坛”、“敬酒迎宾”、“基诺族五神柱”、“大公房基诺文化博物馆”、“卓巴房”、“织‘砍刀布’”、“基诺大鼓舞”、“打铁”、“刀山火舞”、“染布坊”、“竹工艺展示”、“民间酿酒”等。

景区以巴坡自然村寨为依托,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及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给游客……引人入胜,让人留连忘返。

千年古寨——章朗古寨。

章朗村布朗族山寨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距县44公里。“章朗”是傣语,“章”即大象,“朗”为“冻僵”,直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章朗老寨虽然仅有户人家,但却是西双版纳最大的布朗族寨子,也是布朗族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寨子。布朗族先民迁徙定居于这里是在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那时,他们称这里为“景桑”,意为“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

在章朗老寨,拥有千年历史的章朗古佛寺,古朴美丽;几百年的普洱古茶园中,遮天蔽日的古茶树显出勃勃生机;依山而建的黑挂瓦木板房层层叠叠,精致独特,还有幽深浩淼的龙山森林,大象井、古驿道、景桑古城。

布朗族生态博物馆,西双版纳州政府于4年在章朗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将章朗的自然人文统摄为整体,作为介绍布朗族历史文化的窗口,像外界完整的展示了布朗族古老传统文化等。章郎古寨在顽强地坚守着最后的风景底线。

傣族园

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西双版纳橄榄坝。景区内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传统村寨,(曼将、曼听、曼乍、曼嘎、曼春满),吐露着民族文化的芬芳;水一样的傣家姑娘,如花绽放。基础设施完善,建成了旅游景区大门楼、迎宾广场、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

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就是走进傣民族非遗文化的大观园,让人们回到一个悠远绵长的年代。曼春满是傣语,意为花园寨。传说景洪宣慰使曾经派人到此栽花,后来发展成为村寨,故名曼春满——花园寨。以曼将、曼春满、曼乍、曼听、曼嘎5个傣族村寨组成的傣族园,以曼春满佛寺为核心,充分展示了千年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神秘奇异。

曼掌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曼掌村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傣族特色村寨,现有农户户,人口人,全村土地面积亩,具备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保存较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村寨里古寨、古井、古树、传统民居保护完好,自然生态良好,傣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可以体验傣族传统“章哈”、造纸、傣拳、酿酒、制糖、慢轮制陶、贝叶经技艺、葫芦丝、高升、象脚鼓制作等,完整的保持了傣族传统文化特色。

勐海·勐景来······中缅第一寨

勐景来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中缅边境地区,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的首府、著名的旅游城市--小勐拉遥相辉映。清澈的打洛江从寨子西侧流过,形成天然的国境线,江的对岸就是缅甸,与缅甸掸族边民来往频繁,互相通婚,形成了罕见的傣掸混居现象,因而有"中缅第一寨"之称。其间有水田百余亩,鱼塘若干,田园风光真实自然塔林密布,千年菩提树伫立;村寨古朴典雅,傣家人们热情好客,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

曼贺科

我们村是一个少数民族傣族之中的花腰傣,村庄座落的地方交通方便而宁静,有一条2l3国道穿过村的中间,顺着国道往南4公里是小勐养镇街,沿着国道往北8公里就是景点“野象谷”。我们村虽是傣族但也是春节期间杀猪过年,所以村上每个人都有傣名也有汉名,村里每年大年初二都要杀牛,猪,鸡拜庙---“天神庙”,不到中午枪声谁都不得进出村庄,包括本村人。

每年大年初三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统一杀猪过年,邀请远,近的亲戚,好友来见面喝酒,也邀请正在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xgc.com/pqjycs/945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