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快乐,一切为您!欢迎向您周围的超声同仁分享我们的信息,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您的分享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永不止步!
2)肌层:由大量平滑肌组织、少量弹力纤维与胶原纤维组成,非孕时厚约0.8CM。子宫体肌层可分3层:①外层:肌纤维纵行排列,较薄,是子宫收缩的起始点;②中层:占肌层大部分,呈交叉排列,在血管周围形成“8”形围绕血管;③内层:肌纤维环行排列,其痉挛性收缩可导致子宫收缩环形成。宫体肌层内有血管穿行,肌纤维收缩可压迫血管,能有效地制止血管出血。
3)子宫内膜层:子宫内膜与肌层直接相贴,其间没有内膜下层组织。内膜可分3层;致密层,海绵层及基底层。致密层与海绵层对性激素敏感,在卵巢激素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又称功能层。基底层紧贴肌层,对卵巢激素不敏感,无周期性变化。
4)子宫动脉:在子宫纵断面宫颈内口外侧彩超显示子宫动脉获取多普勒血流波型。
子宫动脉的分支经外膜穿入子宫肌层,在中间层内形成弓形动脉。从弓形动脉发出许多放射状分支,垂直穿入内膜,在内膜与肌层交界处,每条小动脉发出一小而直的分支称基底动脉,分布于内膜基底层,它不受性激素的影响。小动脉主干从内膜基底层一直延伸至功能层浅部,呈螺旋状走行,称螺旋动脉。螺旋动脉在内膜浅部形成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汇入小静脉,穿越肌层,汇合成子宫静脉。螺旋动脉对卵巢激素的作用很敏感
(2)宫颈:宫颈上端与子宫峡部相连,因解剖上狭窄,又称解剖学内口。在其稍下方处,宫腔内膜开始转变为宫颈粘膜,称组织学内口。宫颈腔呈梭形,称子宫颈管未生育女性宫颈管长2.5~3cm。宫颈管内的粘膜呈纵行皱壁。颈管下端为宫颈外口,未产妇的宫颈外口呈圆形;已产妇因分娩影响,宫颈外口可见大小不等的横裂,分为前唇及后唇。宫颈下端伸入阴道内的部分称宫颈阴道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宫颈阴道上部。 宫颈主要由结缔资质构成,含少量弹力纤维及平滑肌。宫颈管粘膜为单层柱状上皮,粘膜层腺体可分泌碱性粘液,形成宫颈管内粘液栓,堵于宫颈外口。宫颈粘膜受卵巢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宫颈阴道部被覆复层鳞状上皮。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分。
1、正常子宫内膜解剖——子宫内膜位于子宫腔与子宫肌层之间,无内膜下层组织。子宫内膜分为3层:致密层、海绵层和基底层。内膜表面2/3为致密层和海绵层,统称为功能层,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变化而脱落。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1/3内膜,不受卵巢性激素影响,不发生周期变化。
2、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子宫内膜功能层由基底层再生而来,受卵巢性激素影响出现周期性变化,若未受孕功能层则坏死脱落,形成月经。正常一个月经周期以28天为例,其组织形态的周期性变化分为三期:
①增殖期:月经周期第5~14日,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细胞呈增殖状态。增殖期又分早(月经周期第5~7日)、中(月经周期第8~10日)、晚(月经周期第11~14日)3期。
早期---月经周期第5-7d;中期---月经周期第8-10d;晚期---月经周期第11-14d。
早期,宫内膜呈一薄回声线,厚约4-6mm。
中期,子宫内膜逐渐显示三条强回声线,其间低回声区为两层功能内膜,内膜厚度约8-10mm。
晚期,三线二区更加清晰可见,内膜厚度加宽,约9-10mm。
②分泌期:月经周期第15~28日,相当于黄体期。雌激素的存在使内膜继续增厚,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血管迅速增加,更加弯曲,间质疏松水肿。此时内膜厚且松软,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受精卵着床。分泌期也分为3期,即早(月经周期第15~19日)、中(月经周期第20~23日)、晚(月经周期第24~28日).
早期---月经周期第15-19d;中期---月经周期第20-23d;晚期---月经周期第24-28d。
早期,由于内膜回声增强,使三线模糊,但仍可区分,宫腔中线回声仍清晰;
中期,三线消失,内膜回声明显增强,呈均匀一致强回声;
晚期,子宫内膜呈强回声。
③月经期:月经周期第1~4日。子宫内膜功能层从基底层崩解脱落,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结果。月经来潮前24小时,子宫肌层收缩引起内膜功能层的螺旋小动脉持续痉挛,内膜血流减少,组织变性、坏死,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血管破裂导致内膜底部血肿形成,促使组织坏死剥脱。变性坏死的内膜与血液相混排出,形成月经血。
本篇文章来源于:医院子宫腺肌症治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