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外科诊治现状分

王怀明,王贵玉,黄颖,等.中国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外科诊治现状分析:16家中心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57(9):-.

中国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外科诊治现状分析:16家中心例报告

王怀明 王辉 骆衍新 吴小剑 蔡建 王磊

{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

王贵玉

{哈尔滨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

黄颖

{福建医院结直肠外科}

任黎

{医院结直肠外科}

张宏

{中国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

武爱文 崔明

{医院胃肠肿瘤中心}

韩加刚

{首都医科医院普外科}

舒晓刚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胃肠微创外科}

王贵英

{医院外二科}

杨盈赤 姚宏伟

{首都医科医院普外科}

王自强

{医院胃肠外科}

卢云

{医院黄岛院区胃肠外科}

冯波

{上海交通大医院胃肠外科}

周建平

{中国医院胃肠外科}

吴斌

{医院基本外科}

童卫东

{医院普通外科胃结直肠病区}

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在我国全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5,以中晚期肠癌为主,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肝转移、肺转移和腹膜转移[1]。腹膜转移一直被视为预后最差的结直肠癌转移类型,4.3%~7%的结直肠癌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腹膜转移[2,3],是仅次于肝转移的第2位结直肠癌死亡原因。AJCC第8版结直肠癌分期系统中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定义为M1c期,且强调无论是否合并其他器官部位转移[4];提示腹膜转移较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预后更差。因术前影像学诊断的灵敏度不高,大多数同时性结直肠癌腹膜转移为术中确诊。这导致手术决策偏重于术者经验,缺乏充分的术前讨论。此外,因腹膜转移预后较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左右[3],受仪器设备、治疗理念等因素影响,治疗方案在不同中心或有所不同。基于此,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发布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诊治中国专家意见()》[5],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规范化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目前国内研究普遍为单中心、小样本的报道,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宏观数据分析,无法反映我国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整体诊治现状。在中华外科青年医师学术研究社的组织下,我们汇集国内16家医疗中心共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的病例资料,进行现状分析,期望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国腹膜转移多中心研究的发展。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16家中心年10月至年10月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同时性腹膜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直肠癌以原发灶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确诊标准,同时性腹膜转移定义为术中可见腹膜或大网膜结节。采用Sugarbaker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carcinomatosisindex,PCI)分期系统[6]评估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肿瘤负荷。我们采用Sugarbaker肿瘤细胞减灭程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xgc.com/pqjyyf/93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