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琳老师执教《女水手日记》,从剖析封面入手,牵一发而动全书,带领学生一起回到十八世纪,感受主人公陶雪洛如何从一个上层社会的淑女变成水手的全过程。老师借用书中情节穿针引线,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陶雪洛的内心,感受一个13岁女孩从逆来顺受到反抗叛逆再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主人公身份(乘客—水手—杀人犯—船长)的离奇演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人物和情节的双向对比阅读给到学生读书的抓手。
精
彩
活
动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是一本有趣的书,陶芸老师提前将书发给学生阅读,呈现了一节阅读分享课。陶老师从目录入手,带领学生通过回顾、寻找罗伯特三次报复行动的章节,梳理报复过程,发现三次报复行动的不同之处,从而感受罗伯特老师的善良、大度、高尚的师德。最后,陶老师带着学生回到本书的封面,对比两个版本,让学生感受到整本书由内而外的正能量。与此同时,同主题图书的推荐将课堂进行了延伸。《宝葫芦的秘密》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天翼的童话作品,其中的第一章被选入统编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童话单元。张海艳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呈现了一节阅读推进课。张老师将课内与课外相勾连,带领学生从课内入手,通过学生的阅读所知展开阅读,利用宝葫芦出现前后主人公遇到相同情况的变化来感受童话的奇妙、人物形象的真善美。课堂交流过程既有对所读部分的分享,又有对后文的预测,有效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课后,东南教科院副院长张元花对课例进行了点评,对老师们为儿童阅读所做出的探索与努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老师指出,像老师们这样完整的将阅读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多种课型共同呈现实属少见,老师们用真实灵动的课堂将一本本优秀的书籍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带着期待而来,携着收获和新的期待而归。张老师也对本次阅读展示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她建议老师们在导读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大胆,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沿着线索预测内容,调动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著名作家梅子涵曾说:“教语文的,不教语文的。如果你觉得儿童文学特别好,希望把它放置在你的课堂里,放进课里,那么它都是献给你的花。”儿童文学作品种类繁多,品位高低不一,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优秀的作品带给孩子。为孩子埋下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这颗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庇护成长的参天大树。
此次展示的五节课,从不同层面、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示出工作室对整本书阅读所作出的尝试。在多年的摸索过程中,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整本书阅读是学生提升思辨能力的有力抓手,更是一个语文教师从教学策略走向教育情怀的有效途径。沿阅读之路,一路前行,看红梅花儿,绽放在践行“生态语文”的路上。
作者:孙长玲
组稿:谢琳
审核:红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