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疼痛

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疼痛疗效评价

李宁《北京中医药》年8月第31卷第8期

目的观察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方法依据循证医学/DME原则,运用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将96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应用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对照组予以超声波透药治疗。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R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较好。结论运用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超声波透药。

超声波透药;中药灌肠;慢性盆腔疼痛;穴位中西医结合疗法慢性盆腔疼痛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周期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占妇科普通疾病患者的16.9%~25%6[1]。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的常见妇科疾病有慢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盆腔积液、盆腔炎性包块和盆腔静脉瘀血症等。慢性盆腔疼痛得不到明确诊断及合理治疗时,往往导致不孕症,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和家庭的稳定。笔者以超声波透药结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患者48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全部观察病例来源于年1月—12医院中医理疗科斗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48例,平均年龄(30.31±7.21)岁;有人工流产史45例,有盆腔手术史14例;盆腔炎性包块1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术后粘连6例,盆腔积液8例;病程3个月~5年。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31.63±5.32)岁有人工流产史42例,有盆腔手术史16例;盆腔炎性包块8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术后粘连7例,盆腔积液10例;病程3个月~6年。2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1.2诊断标准

参照《疑难妇产科学》[1]有关标准诊断。(1)盆腔炎引

起的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标准:既往反复出现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有或无发热,可有白细胞增高。白带增多呈脓性,妇科内诊检查示附件区呈条索状或片状增厚,压痛明显,子宫活动受限,部分可有附件区不规则包块,B超显示盆腔炎性积液或结缔组织粘连图像。(2)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标准:反复下腹疼痛、性交痛,或经期进行性下腹疼痛。腹腔镜下确诊或非手术诊断指标包括:下腹疼痛、不育、盆腔检查、超声检查及血清CA检测,5项中任何3项指标阳性。(3)盆腔瘀血引起的慢性盆腔疼痛诊断标准:盆腔坠痛,腰骶痛,性交痛,月经量多,白带多,妇检无明显阳性体征,盆腔造影、盆腔彩超或手术证实盆腔静脉迁曲、增粗或成团。

1.3排除标准

疼痛排除盆腔或生殖系统肿瘤,排除因必尿、胃肠、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及心理因素所致的慢性盆腔

2治疗与观察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观察组

2.1.1.1超声波透药治疗:将超声波透药仪耦合片用中药汤浸湿后放置于电极探头凹槽内,将电极探头固定在下腹两侧(左右子宫穴),开启电源,调节超声频率及功率,向盆腔方向透皮治疗30min,治疗后1h内自行去掉药片。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所用超声波透药耦合片中药汤剂经辨证分型如下

(1)湿热蕴结:证见下腹疼痛,腰骶酸疼,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稠。可伴低热,口干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药:柴胡15g,黄芩15g,延胡索15g,茯苓12g,败酱草15g,蒲公英15g,白芷15g,白术12g,香附12g。

(2)气虚血瘀:证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劳累后加重。可伴乏力疲倦,面色白。食少纳差,或有盆腔炎性包块。舌淡苔薄白,脉细弦。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当归15g,黄芪15g,红花15g,川

芎15g,山甲10g。

(3)气滞血瘀:证见下腹坠胀,疼痛拒按,腰骶酸痛。情志抑郁,嗳气叹息或烦躁易怒,经前乳房胀痛。舌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木香15g,陈皮15g,延胡索10g,乌药15g,茯苓12g,川{芎12g,红花12g,山甲8g,丹皮12g,赤芍12g。

(4)寒湿凝滞:证见小腹冷痛畏寒,得温痛减,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面色清白,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紧细滑。治以散寒除湿,活血化瘀。方药:桂枝15g,茯苓15g,白术15g,炮姜12g,厚朴10g,苍术10g,猪苓12g,延胡索12g,小茴香10g,川芎12g,当归12g

(5)湿瘀互结:证见下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带下稍多,色白质稀。神疲乏力,纳呆便溏。舌黯淡,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缓涩。治以健脾化湿,活血化瘀。方药: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五灵脂12g,蒲黄12g,当归10g,赤芍10g。

2.1.1.2中药灌肠治疗:患者每晚睡前进行中药灌肠1次,所用灌肠中药按辨证分型同上。煎汤~mL,肛门保留灌肠,每晚1次,10次/疗程。配合日间超声波透药治疗,同样持续3个疗程。月经期间2种治疗方法均停,月经干净继续治疗。2.12对照组:仅进行超声波透药治疗,具体治疗药物、方法和疗程同观察组。

2.2观察指标与方法

2.2.1疼痛强度分级:采用目测模拟法,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2.2.2其他指标:B超探查盆腔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超声科做盆腔超声检查,所用B超仪为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VolusonE8。妇科内诊观察盆腔粘连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前后的改变。监测治疗期间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盆腔疼痛评分量表[2],进行评分并计算评分消退指数。治愈:评分消退指数=1;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及妇检正常,疼痛感基本消失。显效:评分消退指数0.6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B超及妇检正常,疼痛明显由重转轻。有效:评分消退指数0.6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病变范围缩小、,子宫活动度正常,疼痛有所缓解。无效:评分消退指数0;临床症状未见改善,妇检及B超检查治疗前后无变化,疼痛无改善。

3.2结果合2组临床总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Rs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慢性盆腔炎、盆腔炎性包块疗效较好,盆腔积液、盆腔粘连疗效尚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重度积水疗效则欠佳。见表1~表3。

4讨论

慢性盆腔疼痛病理改变主要是盆腔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因慢性炎症的浸润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局部增厚粘连甚至组织挛缩,压迫神经纤维。现代医学研究[3]表明,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体内免疫球蛋白下降,致使免疫功能低下,更由于疼痛引起皮质激素增高而抑制机体抗体反应,影响淋巴细胞的成熟,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导致患者反复感染,使疼痛持续不能缓解。物理疗法可控制感染,减轻盆腔器官和组织的病理变化,减少或消除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加速疾病痊愈过程。超声波透药技术是近年国内外出现的一种药物渗透的新疗法。通过电致孔技术、超生空化技术的综合应用,产生促进药物透皮的叠加作用,给药速度快;利用超生波的对流转运及辐射压作用,使药物获得定向转运的动能,沿人工生物通道进入深部靶组织,在深部病变组织和脏器形成药物高浓度聚集,比口服和静脉给药法的组织浓度高几十倍甚至百倍[4]。可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无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减少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5]。超声波使组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肌张力下降,疼痛减轻,结缔组织的延展性增强,加速组织的新陈代谢,改善组织的营养,减轻炎症,镇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增加渗透;同时还可改变组织的氢离子浓度,使组织PH值向碱性方向转变,增强酶的活性,代谢旺盛,细胞增生,使损伤的组织修复和组织器官的功能恢复正常。中药灌肠疗法是利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行气导滞的中草药进行肛门给药保留灌肠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直肠和结肠黏膜的吸收渗透功能,将药物离子不断置换到盆腔结缔组织内,直达病所,发挥药效,加速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消减炎症,松解粘连。

本临床观察显示,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施以不同的治则和方药,用于超声波透药及中药保留灌肠,充分显现出中医药的特色及优势。临床上加强了患体治疗的针对性,使药物靶向治疗更集中,因此药效发挥更著,达到与超声波透药相辅相承的治疗目的。笔者的研究表明,利用现代高科技医疗技术超生药物电导法配传统中药灌肠的此种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在治疗上达到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内外合治,将更有效地改液循环,增强盆腔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粘连组织的松解,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目的。本临床观察统计数据表明,应用超声波透药法的疗效更佳,且安全,患者依从性好。

合作--张总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应该注意什么
西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xgc.com/pqjyzd/88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