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胞阻及异位妊娠篇

白癜风丸说明书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胞阻篇

妊娠期间,出现以小腹疼痛为主证者,称为“胞阻”,亦称“妊娠腹痛”。“胞阻”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假令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议》云:“孕妇腹痛,名为胞阻”。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久痛不止,病情日趋严重,也可能会损伤胎元,甚则发展成胎停或小产。

西医学先兆流产表现与本病相符者,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胞脉阻滞,不通则痛。不通之故,则有气血虚弱,或寒凝血瘀,或气郁不达所致。

(一)血虚气弱

平素多病体弱,气血不充,孕后,血聚以养胎,阴血益虚,血少则乏于畅行,气虚则运行无力,胞脉因虚而阻滞。

(二)气郁

素性忧郁,孕后血养胎儿,肝藏血,肝血不足,则肝气易郁,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以致腹痛。

(三)血寒

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煦,阴寒内结,阻碍气血运行,因而小腹绞痛或冷痛。

(四)血瘀

素有癥瘕痼疾,孕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小腹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女性妊娠期间小腹疼痛,程度不甚,或小腹连及胁肋胀痛。

(二)理化检查

1、妇科检查:妊娠子宫,腹部柔软不拒按。

2、辅助检查:妊娠试验阳性,B超提示宫内活胎。

(三)鉴别诊断

1、胞漏:胞漏指妊娠未及三月,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或点滴不止,或时有时无,多伴有腰酸坠痛;而胞阻无腰酸下坠感。

2、胎动不安: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自觉胎动下坠,腹痛腰酸,或兼见阴道少量出血而言,常为半产之先兆。

3、半产:半产指妊娠五六月,时日未足,胎气未全而产者,又称小产,常伴有腰酸腹坠,阴道出血不止诸症。

辨证论治

胞阻以妊娠后发生小腹疼痛为主,痛时多伴腹软而不拒按。临床诊治本病须首辨虚实,其血虚、虚寒者,多属虚证,表现为隐隐作痛,绵绵不止;气滞者,多属实证,则表现为明显的腹胀痛,但不拒按。总之根据其疼痛性质,结合其兼证及舌脉等不同表现,即可作出正确的辨证。其他如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堕胎、小产等,也有腹痛,但阴道都有出血,其量多少不等,而且腹痛多拒按。

若妊娠期间,由于外科病,如肠痈、疝气等,以及内科病如泄泻、下痢、癥痼等病变引起的腹痛,均不属本节讨论范畴,可根据其临床特征及有关检查予以鉴别。

(一)血虚

证候:孕后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萎黄,或心悸少寐,肢体倦怠,头晕目眩,舌淡苔薄白,脉细滑弱。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方药:四物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味。

熟地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30g,茯苓10g,白术15g,泽泻10g,桑寄生15g,菟丝子15g,续断15g,阿胶10g(烊化),甘草6g。

(二)气郁

证候:孕后数月,小腹胀痛,两胁尤甚,或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脉弦滑,苔薄黄。

治法:舒肝解郁止痛。

方药:逍遥散合越鞠丸加味。

柴胡12g,当归10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0g,川芎6g,苍术10g,栀子10g,神曲15g,香附10g,紫苏梗10g,紫苏叶10g,薄荷6g,甘草6g,生姜3片。

(三)虚寒

证候:素体阳虚,孕后小腹冷痛,绵绵不止,背微恶寒,面色?白,或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暖宫养血止痛。

方药:十全大补丸合寿胎丸加味。

党参30g,白术15g,黄芪30g,肉桂6g,茯苓15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30g,熟地15g,巴戟天10g,杜仲10g,补骨脂10g,续断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炒艾叶10g,炙甘草6g。

(四)血瘀

证候:妊娠后小腹常感隐痛不适,或刺痛,痛处不移,或宿有癥瘕,舌黯有瘀点,脉弦滑。

治法:活血安胎。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味。

桂枝10g,茯苓10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续断15g,菟丝子15g,当归10g,砂仁10g(后入),黄芪30g,党参30g,桑寄生15g,阿胶10g(烊化),炙甘草6g。

编者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临床应用本方当辨明有癥瘕、瘀血的存在,以免伤胎。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所言:“血不止而痼癥不去,必累害于胎……血下而胎自存,所谓有故无殒者,即此义也。”

临证权变

在一般情况下,胞阻病变仅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但妊娠腹痛,极易伤胎,故治宜调气血,止腹痛,以安胎为主。若因胞脉阻滞,血脉不通,胞胎失养,而影响胎元。临床上见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时,则应按有关病证处理。至于妊娠腹痛,兼见烦渴引饮,小溲短黄,大便干燥,舌红、苔干黄,脉弦滑数,此为气郁化热,邪热内蕴、引起胞脉痹阻,当用解郁泄热法,方用逍遥散加栀子、黄苓等。

(一)调护

妊娠期间发生小腹疼痛,需卧床休息,待疼痛缓解后始可下床活动;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寒凉、肥甘厚味等。若腹痛拒按,或阴道有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检查,按有关病证处理。

(二)应用例案

刘××,女,28岁,初诊(年6月3日):怀孕3月后时常腹痛,痛连腰胁,痛时不能食,亦不能寐,舌苔薄白而腻,脉弦滑。

辨证:胎气不调,气血不和。

治法:调气安胎。

处方:素馨花二香汤。

当归2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5g,菖蒲5g,香附10g,木香5g(后下),甜橙皮10g,素馨花10g,苏梗5g,苎麻根10g,桑寄生15g

服后痛减,二诊照方再服而安。(《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按:妊娠腹痛是胞脉气血运行不畅的反应,可由阳虚寒凝、血虚血瘀、肝郁气滞等原因导致。本例胞阻则系肝郁气滞,气血失和所致,此类患者多平素性情急躁,易激动发怒,情绪波动则腹痛,或伴有胸腹胀满,嗳气,纳差,治疗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为主,但不宜过用辛温香燥、耗气行血之药,以免伤胎。方用素馨花二香汤舒肝理气,兼以调中和营化裁,药证相合,故能奏效。

(三)简便验方

1.鲜苎麻根30g、陈艾叶5g水煎频服。

2.桑寄生30g、艾叶、阿胶(烊化冲)各5g。内服。(以上均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文献摘录

《圣济总录》:“妊娠脏腑虚弱,冒寒湿之气,邪气与正气相击,故令腹痛;病不已,则伤胞络,令胎不安,治法宜祛散寒湿,安和胎气,则痛自愈。”

《金匮心典》:“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故也。”

《胎产新书·女科秘旨》:“孕妇腹中不时作痛,或小腹重坠,名曰胎痛,宜地黄当归汤主之。如不应,加人参、白术、陈皮。如因血气,加砂仁。因中气虚下坠而作痛,则服补中益气汤。”

《傅青主女科·妊娠》:“妊娠少腹作疼,胎动不安,如有下堕之状,人只知带脉无力也,谁知是脾肾之亏乎;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于脾肾。脾肾亏损,则带脉无力,胞胎即无以胜任矣。况人之脾肾亏损者,非饮食之过伤,即色欲之太甚。脾肾亏则带脉急,胞胎所以有下坠之状也。然则胞胎之系,通于心与肾,而不通于脾,补肾可也,何故补脾?然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补肾而不补脾,则肾之精何以遽生也,是补后天之脾,正所以补先天之肾也;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乎!方用安奠二天汤。”

《中医临床学》妇科之异位妊娠篇

凡孕卵在子宫腔外着床发育者,称为“异位妊娠”。据部位不同,分为输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等,其中以输卵管妊娠为多见,占95%以上,故本节以其为例叙述。输卵管妊娠在流产或破裂之前,除有妊娠表现外,往往无明显症状,有的患者在下腹一侧有隐痛,妇科检查子宫稍胀大变软,但与停经月份不符。输卵管妊娠破损后,以下腹一侧突然撕裂样剧痛,持续或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若内出血多,腹痛剧烈可出现晕厥与休克,是妇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不及时处理,往往危及患者的生命。本病在中医学中无专题论述,按其临床表现,散见于“胞阻”、“胎漏”、“癥瘕”等病之中。

异位妊娠对妇女健康及生育危害极大,一般好发于30岁以上,又有较长时间不生育者,临床上对于这类患者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现有停经史(有时月经仅过期数日或无停经史),而突然腹痛者,要进行妇科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在过去,一旦确诊,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近二十余年来,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病因病机

对本病的机理,目前仍在探讨之中,一般认为大多是宿有少腹瘀滞,冲任不畅;或先天肾气不足等有关。这样均可导致胞脉运行受阻,致孕卵于胞宫之外着床,而为异位妊娠。由于胚胎发育,伤及脉络,血液妄行,遂发生少腹血瘀或蓄血的病理变化;如瘀凝日久,郁结不散,则成癥结之变,至于络破血溢,阴血泛溢,气随血脱,为成阳气暴亡之危候。

(一)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

孕卵于输卵管处种植发育,气机阻滞,故一侧有包块,不通则痛,故这一侧压痛,平时隐痛,属血瘀。

(二)已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

孕卵停滞于胞宫之外,胀破脉络,故突发下腹剧痛。络伤内崩,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亡血,心神失养则烦躁不安。

(三)包块型(指破损时间较长,腹腔内血液已形成包块者)

脉络破损,伤络而血溢,血不循经成瘀,瘀血阻滞不通,则腹痛拒按,瘀血内阻,新血不得归经则阴道流血;若血溢于少腹瘀积成癥,故腹腔血肿包块,癥块阻碍气机,则下腹坠胀。

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1、停经:除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停经时间较长外,多有6~8周停经。有20%~30%患者无明显停经史,或月经仅过期两三日。

2、阴道出血:胚胎死亡后,常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色黯红,量少,一般不超过月经量。少数患者阴道流血量较多,类似月经,阴道流血可伴有蜕膜碎片排出。

3、晕厥与休克:由于腹腔急性内出血及剧烈腹痛,轻者出现晕厥,严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越多越快,症状出现也越迅速越严重,但与阴道流血量不成正比。

(二)理化检查

1、hCG测定:是目前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重要方法,hCG升高但幅度小于正常妊娠。

2、孕酮测定:异位妊娠的血清P水平偏低,但在孕5~10周时相对稳定,单次测定即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尽管正常和异常妊娠血清P水平存在交叉重叠,难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绝对临界值,但血清P水平低于10ng/ml(放免测定),常提示异常妊娠,其准确率在90%左右。

3、超声诊断:B超检查可见位于宫腔外的包块,对异位妊娠的诊断尤为常用,阴道B超检查较腹部B超检查准确性更高。

4、诊断性刮宫:在不能排除异位妊娠时,可行诊断性刮宫术,获取子宫内膜进行病理检查。但异位妊娠的子宫内膜变化并无特征性,可表现为蜕膜组织,高度分泌相伴或不伴A–S反应,分泌相及增生相多种。子宫内膜变化与患者有无阴道流血及阴道流血时间长短有关。因而单靠诊断性刮宫对异位妊娠的诊断有很大的局限性。

5、后穹隆穿刺:后宫窿穿刺辅助诊断异位妊娠被广泛采用,常可抽出血液放置后不凝固,其中有小凝血块。若未抽出液体,也不能排除异位妊娠的诊断。

6、腹腔镜检查:大多情况下,异位妊娠患者经病史、妇科检查、血β-hCG测定、B超检查后即可对早期异位妊娠作出诊断,但对部分诊断比较困难的病例,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检查,可及时明确诊断,并可同时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早期妊娠先兆流产:先兆流产腹痛一般较轻,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基本相符,阴道出血量少,无内出血表现。B超可鉴别。

2、卵巢黄体破裂出血:黄体破裂多发生在黄体期,或月经期。但有时也难与异位妊娠鉴别,特别是无明显停经史,阴道有不规则出血的患者,常需结合β-hCG进行诊断。

3、卵巢囊肿蒂扭转:患者月经正常,无内出血征象,一般有附件包块病史,囊肿蒂部可有明显压痛。经妇科检查结合B超即可明确诊断。

4、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出血: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常发生在经前或经期,疼痛比较剧烈,可伴明显的肛门坠胀。经阴道后穹隆穿刺可抽出巧克力样液体可确诊,若破裂处伤及血管,可出现内出血征象。

5、急性盆腔炎:急性或亚急性炎症时,一般无停经史,腹痛常伴发热,血象、血沉多升高,B超可探及附件包块或盆腔积液,检测hCG可协助诊断,尤其经抗炎治疗后,腹痛、发热等炎性表现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6、外科疾病:急性阑尾炎者常有明显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多伴发热、恶心呕吐、血象增高。输尿管结石者下腹一侧疼痛常呈绞痛,伴同侧腰痛,常有血尿。结合B超和X线检查可确诊。

辨证论治

本病的辨证,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一般输卵管妊娠多发生在30岁以上,长期不生育的妇女,平时或月经来时多有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病史。本病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实证,临床分未破损期和已破损期。此病在未破损期辨证比较困难,临床上常易造成误诊、漏诊。在未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患者有早孕反应,下腹隐痛,妇科双合诊检查可触及一侧附件有软性包块,有压痛,脉弦滑,尿妊娠试验阳性。在已破损期(指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者)输卵管妊娠破损后引起急性、内在性大出血,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脉微欲绝或细数无力。常出现晕厥与休克。下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拒按,尤以病侧为甚,阴道常有不规则出血。妇科检查,阴道内少量血液,后穹窿常饱满,有触痛。子宫颈有明显的摇举痛。子宫一侧可触及肿块。必要时可辅以后穹窿穿刺或超声波检查等。

本病分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西医手术治疗。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输卵管妊娠尚未破损者,属中医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止痛,畅通血行。并可配以天花粉针剂,以提高杀胚效果,使用前须行皮内试验,皮内试验阳性者禁用。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内出血多而休克严重,经抢救而未明显控制者,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为加速包块吸收,可辅以外治法治之,但一般不宜用炭类药物止血,因炭类药物每易形成较大的血肿包块,而难于吸收,使病程延长。

(一)血瘀

证候:患者有早孕反应,或下腹一侧隐痛,双合诊可触及少腹一侧有软性包块,有压痛。尿妊娠试验阳性或弱阳性,舌黯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活血逐瘀,杀胚消癥。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生地15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三棱10g,莪术10g,炒蒲黄10g(包煎),五灵脂10g,延胡索10g,没药10g,乳香10g,紫草10g,天花粉15g,全蝎6g,蜈蚣2条,甘草6g。

(二)气脱

证候:突发下腹剧痛,面色苍白,四肢厥逆,或冷汗淋漓,恶心呕吐,舌淡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脱,益气活血。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党参30g,黄芪30g,附子10g(先煎),麦冬10g,五味子10g,赤芍10g,丹参15g,桃仁10g,乳香10g,没药10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干姜6g,甘草6g。

(三)癥结

证候:腹腔血肿包块形成,腹痛逐渐减轻或消失,可有下腹坠胀或便意感,阴道出血亦渐止,舌黯苔薄白,脉细涩。

辨证:络伤血溢于少腹成瘀,瘀积成症,故腹腔血肿包块形成;瘕块阻碍气机,则下腹胀痛或坠胀。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

治法:破瘀消癥。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莪术汤加味。

生地15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丹参15g,桃仁10g,红花6g,三棱10g,莪术10g,乳香10,没药10g,延胡索10g,穿山甲6g,牛膝10g,生山楂10g,田七6g(冲服),甘草6g。

编者按:为加快血肿包块吸收,可辅以消癥散外敷及盆腔保留灌肠。

消癥散:千年健15g,川断12g,追地风10g,川椒10g,五加皮15g,白芷10g,桑寄生15g,艾叶10g,透骨草10g,羌活6g,独活6g,赤芍12g,当归尾12g,血竭6g,乳香6g,没药6g。上药共研末,纱布包裹,蒸15分钟,趁热外敷,每日1~2次,10天为一疗程。

盆腔保留灌肠方:鸡血藤15g,桃仁15g,丹参15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0g,蒲公英15g,鸭跖草30g,浓煎毫升,待温度降至39-40℃时行保留灌肠,以加速血癥块的吸收。(《中医内妇儿科护理》)

临证权变

在非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过程中,若兼有腑实证,则证见腹胀便秘,胃脘不适,腹痛拒按,属热实者,又兼见口干渴、溲黄、苔黄舌干等,可于主方中加大黄、芒硝各3~6g以清热泻下;若属实寒者,兼见肢冷,苔白厚等,除服用主方外,同时加服九痛丸(《金匮要略》)以温中通下,荡寒涤结,每次服3~10粒。若寒热夹杂者,则在主方基础上配以大黄、芒硝、官桂适量以泻热运阳,寒温兼顾。用攻下药时,对内出血较多,有虚脱现象者,不可过量,免伤正气,亦不宜久下,便下即止。

若病人休克严重,经抢救而出血多,不易控制;或停经时间较长,疑为输卵管间质部或残角子宫妊娠;或妊娠试验持续阳性。包块继续增大,治疗无效有再次破裂的可能,即应考虑手术治疗。

(一)调护

(1)本病属于少腹血瘀的实证,病情急重易变,如失血过多易引起虚脱。故应严密观察腹痛及流血情况,注意血压,脉象的变化,详细做好记录。

(2)当急性腹腔内出血时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头低足高位。

(3)严格控制饮食,禁食生冷油腻和不易消化食物。

(4)保持大便通畅,尽量减少突然改变体位和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加重内出血。

(5)出现休克时,应立即输液给氧,注意肢体保温,每15~30分钟测量血压一次,使血压至少保持在90/60mmHg左右,若血压不稳定或不升,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输血及术前准备。

(6)若血虚气脱者,应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并用人参煎汤频服。中药煎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温服,防止呕吐。安慰病人,克服恐惧紧张情绪,配合治疗。

(7)若包块型的可督促患者适当下床活动,以促进包块或腹腔内血液的吸收。

(二)应用例案

患者,女,31岁,主因“停经40天,偶有下腹痛5天”于年11月24医院。患者末次月经年10月11日,停经后无明显的早孕反应,年11月21日自测尿妊娠试验医院,查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为mIU/ml。年11月22日妇科B超:右侧附件囊性暗区34mm×24mm,提示右侧孕囊流产型,盆腔积液。诊断:异位妊娠(右侧输卵管妊娠)。

中医四诊:患者面色晄白,神疲乏力,纳差,恶寒喜暖,小腹四肢不温,无阴道出血,少腹隐痛不适。平素即感小腹发凉,有痛经史,经色暗黑,有血块。

辨证:虚寒内生,湿瘀互结。

治法:温阳化气,祛瘀化湿。

方药:桂枝茯苓丸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桃仁10g,丹参10g,莪术5g,三棱5g,桂枝10g,茯苓20g,赤芍10g,丹皮10g,细辛3g,通草5g,人参5g,冬瓜子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两次。

经口服中药6剂后,患者腹痛消失,未见阴道出血,精神较前好转,白带较前增多,呈乳白色,有时呈淡黄色。于年12月8日妇科B超:右侧不均质包块14mm×12mm,右侧液性暗区4mm×3.7mm,血β-HCG10mIU/ml,患者于当日出院。(武嫣斐,杨慧珍.中药促进异位妊娠患者β-HCG转阴典型案例1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48(05):-.)

按:在异位妊娠中,瘀血始终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活血化瘀之法也当贯穿于中医治疗之中。对于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证型特点,瘀血内阻必然有属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之别,因此不同的证型应当配伍不同的活血化瘀的方法,如虚寒证,当以温阳祛寒,活血化瘀为主。本案例为虚寒夹瘀夹湿之证,故应用活血利水的桂枝茯苓丸配伍通阳行血的当归四逆汤,药证相合,功效显著。

文献摘录

《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

《陈素阉妇科补解》:“妊娠少腹痛者,因胞络宿有风冷,后却受妊,受妊之后,则血不通,冷与血相搏,故令少腹痛也。”

《医林改错》:“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

《医学汇海》:“血瘕者,妇人经行及产后或伤风冷,或伤饮食,以致内瘀血搏,凝滞不散,久则成块而作痛也。”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瘀血留滞作癥,惟妇人有之。其证则或由经期,或由产后,凡内伤生冷,或外受风寒,或恚怒伤肝,气逆而血留;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不行,总由血运之时,余血未尽,而一有所逆,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

主编:郑伟达

副主编:刘雨昕

校正:郑东英

编辑出版:郑东京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emxgc.com/pqjyzd/91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