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频发,案例触目惊心!
近期,某医院出现了惊险的一幕。一位患者刚从医生诊室走出,左手摸了摸脑袋后便立即倒下了。服务台的急诊科护士第一时间赶至,初步检查之后,立即组织人员将他抬入抢救室。
当时患者已意识丧失、自主呼吸微弱、颈动脉搏动消失,经初步抢救,患者恢复了意识,结合其心电图表现及病程,考虑为急性心梗。随后,医生为其进行了手术,目前患者病情平稳。
心梗在我国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尤其是寒冷的冬季,身边时常会有突发急性心梗的案例。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约60万例,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据预测,到年,我国预计将会有万心肌梗死患者。如今,由于现今生活方式的改变,身边甚至有20多岁就突发心梗去世的,所以千万不要掉以轻心!急性心梗黄金救援时间:分钟
在人体当中,心脏像一个发动机一样,通过收缩,来为其它器官供血。这个收缩的动力,来自心肌。而为心肌提供养分的,则是位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当胆固醇等沉积在这条大通道中,就容易造成堵塞。严重时,这里会形成血栓。
动脉的梗阻,将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并发生不可逆转的坏死。时间越长,坏死的细胞越多,心脏也就越容易彻底停工。因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之后,临床上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分钟。越早进行救治,患者的生命也就越有保障。
冠状动脉血管堵住10多分钟:患者会感觉到心绞痛。堵塞超过20分钟:心肌开始坏死,心肌坏死的面积越大,患者死亡率越高。
介入治疗每延迟10分钟,患者的死亡率便会增加1%。如果在分钟内打通血管,患者出院后,将不会太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超过3小时心肌细胞恢复的可能性就极小了。与欧美相比,我国对急性心梗的救治至少慢了60分钟。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1分钟人工心肺复苏法,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采用,争取为急性心梗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
1分钟人工心肺复苏术
一个人突然昏倒,施救者首先应判断患者有无意识,可以轻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声喊叫名字,如果没反应,可用手指掐其人中,同时立即高声呼救,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忙,并尽快拨打。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步骤一胸外心脏按压施救者要马上将病人置于平卧位,触摸颈动脉,若未触及,立即施行胸外心脏按压。
实施心脏按压首先要找准按压的位置,正确位置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抢救者将一手的中指沿病人一侧的肋弓向上滑移至双侧肋弓的汇合点,中指定位于此处,食指紧贴中指并拢,以另一手的掌根部紧贴食指平放,使掌根的横轴与胸骨的长轴重合。此掌根部即为按压区,固定不要移动。
此时可将定位之手重叠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使下面手的手指抬起。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节为轴,垂直向下用力,借助上半身的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进行按压。
步骤二开放气道主要采用仰面抬颌法。
动作要领为:用一只手按压伤病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及中指将下颏托起。
步骤三人工呼吸在开放气道后,要马上检查患者有无呼吸,如果没有,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深吸一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
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正确的。对于婴幼儿和口腔外伤者,在采用口对鼻的人工呼吸时,方法跟口对口人工呼吸类似。
特别提醒:1.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频率至少为次,而且,按压力量应足以使胸骨下沉大于5厘米,压下后放松,但双手不要离开胸壁;按压30次后立即开放气道,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反复操作。在施救完毕后,要将患者侧向复位。
2.出现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终止心肺复苏:一是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二是确定病人已死亡;三是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无脉搏、瞳孔无回缩。
除了掌握1分钟心肺复苏术外,平时的一些细节也能有效帮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救治。
高风险人群的日常准备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比较高的人群:
既往有过心肌梗死的病人;
有冠心病且心绞痛发作较为频繁的病人;
有冠心病且家族中有人有心肌梗死或猝死的病人;
这些人需要有一些日常准备措施,以备不时之需:
日常准备措施1.将相关的病历、医保卡(本)和既往的心脏病资料都放在一起并置于一个取用方便的地方,同时要告知其他家属存放地点,万一发病可以迅速取用。病历本中最好贴一张直系亲属的联系卡,以便急救人员能联系家属。病历本上的过敏史和主要用药情况最好也写上。(本文来自“”哈尔滨白癜风医院专家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