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是一个具有免疫功能的特殊器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杀灭肿瘤细胞及病原微生物,所以脾脏的局灶性病变相对于肝脏、肾脏等其它实质脏器的病变少见,继发恶性肿瘤发生率在尸检病例中证实仅为2%~8%,位于所有可发生转移病变的器官中第十位。最常转移至脾脏的实性肿瘤包括肺癌、乳腺癌和卵巢癌。血管瘤是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他少见实性肿瘤还有结核和淋巴管瘤等。由于意识到了脾脏在免疫功能方面的重要性,脾肿瘤的处理方法已经从过去几十年的脾切除术转变为保脾治疗。文献报道25%~50%的脾脏需要被保留以确保患者有充足的免疫功能。热消融包括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近年来已经成功应用于实性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然而,目前为止,热消融治疗脾肿瘤尚处于起步阶段,仅5个转移癌和1个血管瘤被报道行射频消融,我团队前期也对4例脾转移癌患者微波消融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观察,关于微波消融脾肿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尚不明确。
近年来水冷微波天线的研发提高了微波消融热效率,增加了消融体积,这使得大肿瘤和富血供脏器肿瘤治疗成为可能,拓展了该技术在临床肿瘤治疗应用的领域。我们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总结了7例脾肿瘤患者8个病灶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的经验并对其临床治疗脾脏这一富血供器官肿瘤的安全性和疗效进行了进一步观察分析。
资料与方法
每位治疗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治疗计划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消融均为住院治疗。
研究对象
病例1,女性,55岁,年5月因右卵巢腺癌行盆腔根治术。年8月腹部超声检查分别于右肝和紧邻脾门处各发现一低回声结节,大小分别1.4cm×1.1cm和1.3cm×1.1cm,均边界清楚,肿瘤周边可见血流信号。CT检查显示脾门处可见一孤立低密度结节。PET检查证实结节高代谢符合转移癌表现。行肝脏病灶消融后一周行脾脏肿瘤消融治疗。11月后超声造影发现脾脏上极另一病灶,大小2.3cm×1.8cm,由于该病灶位置较高,因肺气遮挡而超声显示欠清,予以行人工液胸灌注后微波消融治疗以避免肺部并发症。患者随访至今无瘤存活92月。
病例2,女性,56岁,年11月因左肺低分化腺癌入我院治疗,同时PET检查发现脾脏高代谢病灶。CT检查提示脾脏下极单发低密度结节,外周可见增强,大小1.6cm×1.4cm。转移仅限于脾脏,肺脏病灶行6周期化疗缓解后患者拒绝行其他治疗处理肺癌。脾脏病灶行微波消融治疗。随访48个月患者死于肿瘤晚期,脾脏病灶无复发。
病例3,男性,56岁,年6月发现胃中分化腺癌并行6周期化疗,医院不考虑手术治疗。年2月因发现肝脏4个转移病灶(最大直径2.9cm)入我院治疗,行5次微波消融后肝肿瘤完全坏死。5个月后,腹部CT检查显示脾脏下极单发低密度结节,大小2.5cm×2.3cm,考虑为转移癌,予以行微波消融治疗。随访4个月后患者死于胃出血,脾脏病灶无复发。
病例4,男性,32岁,年1月诊断为肝细胞癌并行肝切除术。年11月因增强核磁和超声造影均显示肝脏2个复发肿瘤(最大直径4.9cm)和脾脏上极单发转移病灶(直径约2.9cm×2.7cm)入我院治疗。3个病灶均行微波消融治疗后完全坏死。随访13个月后患者死于肝衰竭,脾脏病灶无复发。
病例5,女性,35岁,年9月因直肠中分化腺癌行直肠切除术及放化疗治疗,年3月超声发现脾门处高回声结节,大小2.1cm×1.9cm。腹部CT检查显示脾内强化减低结节影,转移不除外。PET检查提示结节高代谢符合转移癌表现。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脾转移癌,年4月入我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随访至今12个月肿瘤无复发。
病例6,女性,35岁,年6月体检超声发现脾脏上极低回声肿块,大小5.9cm×4.3cm。CT检查显示脾脏低密度占位,考虑良性。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脾脏血管瘤,患者要求积极治疗。年7月入我院行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
病例7,女性,37岁,年11月体检超声发现脾脏上极高回声肿块,大小6.2cm×5.7cm。腹部CT检查显示脾脏等和稍长T1、稍长T2结节,动脉期轻度异常强化,门脉和延迟期持续轻度强化,假包膜延迟轻度强化,少血供结节考虑错构瘤、炎性假瘤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免疫组化病理考虑为脾脏炎性假瘤,患者要求积极治疗。年10月入我院行人工液胸辅助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
治疗方法
微波仪器
水冷微波治疗仪,工作频率MHz,输出功率1~W。微波仪通过低损耗同轴电缆与15G水冷式微波天线相连接,天线直径1.9cm(15G),长18cm,外敷防粘连涂层,长约3mm的发射缝隙置于天线内距尖端5~11mm(MHz)处,天线内部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各一根,治疗时使用蠕动泵以室温注射用水循环冷却(流速40ml/min),防止杆温过高。该仪器配有2支外径为20G的热敏电阻测温针,插入组织后可实时提取和监测温度变化信息,提高治疗的精确性,保护胃肠道、膈肌等容易受热损伤的结构,减少周围正常脾组织的损伤。
微波消融技术
患者侧卧位,术前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MRI检查以详细了解病变清况。超声造影检查了解病灶的位置、形态、大小和肿瘤内部及周边血供清况,选择肋间部位确定最佳进针部位和途径,避开脾门血管和胸腔。定位后常规消毒、铺巾,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切开穿刺点皮肤2mm,消融前先用18G活检针行肿瘤穿刺活检取出组织2~3条,继而在超声引导下将微波电极植入脾肿瘤后给予静脉麻醉。肿瘤直径≤2.0cm者,使用1根微波天线,肿瘤直径2.0cm者,使用2根微波天线,并保持天线间距不超过1.8cm。测温针置于瘤周5~10mm处实时监测热场温度。布针完成后给予异丙酚和氯胺酮联合静脉麻醉并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微波辐射功率为50~60W,当整个肿瘤变为强回声且肿瘤周围测温达到肿瘤细胞死亡阈值时停止微波辐射。原则上临床一次治疗尽量满足覆盖整个瘤体要求,恶性肿瘤消融范围要超出肿块边缘至少5mm,以获得安全消融边界,良性肿瘤根据病灶大小实行主体灭活或适形消融。退针过程中常规烧灼针道,以防止针道出血及种植转移。
人工液胸灌注技术
病例1,在消融第二个脾脏上极肿瘤前,超声引导下将16G套管针通过肋间途径植入胸腔,拔出金属针芯,常温生理盐水通过保留的针鞘持续滴入胸腔,超声观察肺与膈肌至少分离1.0cm以上,灌注盐水量0ml。
超声造影检查
超声仪采用Sequoia(AcusonSimense,美国),4V1探头,使用频率4MHz,配有对比脉冲序列成像技术软件CPS(ContrastPulseSequences),进行低机械指数(LowMI)连续扫查成像。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意大利Bracco公司),在24.98mg六氟化硫冻干粉末中加入5ml生理盐水,配成均匀乳白色悬浊液。先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行常规扫查以记录病灶的大小、回声、个数、血供并选择合适的观察断面,再转换至CPS超声造影模式,经肘静脉快速团注0.8~1.2ml造影剂,尾随推注5ml生理盐水,连续实时观察病灶的增强过程5min。
观察方法
病人在消融疗程结束后密切观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皮肤烫伤、胸腔积液、发热和疼痛。通过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及增强影像学检查(超声造影及增强CT/MRI)来评判疗效。随访按照术后第1、3、6、12个月然后每6月1次的原则进行。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SPSS,ChicagoⅢ)进行统计。患者及病灶基本特征以及消融参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方式表示。随访时间采用中位数方式表示。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结果
表17例脾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
Tab.1Clinicaldataandout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北京白癜风医院在那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