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1岁。年9月因“宫颈肿块”医院行宫颈活检,病理:(宫颈)低分化鳞癌,不除外神经内分泌癌成分。医院病理会诊:宫颈低分化鳞癌,局灶为神经内分泌癌。MRI:宫颈局部基质带消失,肿块37*25*22mm,阴道后穹隆受压变窄,膀胱、直肠未见明显异常。盆腔淋巴结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妇科检查(当地放疗科医生做):阴道通畅,无异味,可见宫颈口异常增生,质脆,阴道穹隆消失,病灶侵及阴道上1/2.临床分期:IIIA。.10.01-11.01行全盆外照25次,总剂量50Gy,同期给予四次顺铂(30mg)增敏。后至医院行5-6次腔内照射,治疗结束后1月评估为完全缓解(CR)。后未按时随访。
年6月因“胸部不适”医院行CT检查:双肺多发病变,考虑转移瘤。右侧胸腔少量积气积液,右下肺局部膨胀不全。肝内多发病变(最大43*24mm),考虑转移瘤。胸水脱落细胞学:查见癌细胞,考虑转移性。于年06.27-07.05-07.23给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3次,评估为疾病进展(PD),08.19给予多西他赛mg+安罗替尼10mg,D1-D14;09.08给予5-FU(1.5g,D1-3)+洛铂30mg+安罗替尼10mg,D1-D14。10.03超声提示左颈部及左锁骨上多发淋巴结肿大,SPECT提示胸椎9/10/11/12骨转移可能,再次给予5-FU+洛铂,治疗过程中发生轻度脑梗,对症治疗后生活基本自理,沟通无障碍,一侧肢体活动轻度受限。近期短暂使用阿帕替尼+vp-16双口服药治疗,但因严重副反应放弃。现患者主要症状为:反复胸水影响正常呼吸,不能完全平卧;持续腰背疼痛,医院频繁使用吗啡后镇痛效果逐渐变差。
放疗科顾浩医生:患者原发疾病为低分化宫颈鳞癌,局部为神经内分泌癌,两者的恶性程度均比较高,对放疗敏感性差。目前盆腔内未见明显复发灶,但肺、骨、肝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已出现骨质破坏引起的严重疼痛、呼吸功能障碍等症状,既往盆腔部位已行放疗,目前只适用于控制病灶生长的局部放疗,如锁骨上/纵膈区域、椎体转移瘤等。
妇科邱海峰医生:患者胸腔转移已获病理证实,近期胸水反复产生,影响患者呼吸功能,可考虑胸腔内热灌注+化疗(顺铂),该方案控制胸水效果较好。因其目前身体情况差,正处于脑梗恢复期,既往多种化疗方案无效,如短期内无法进行化疗,也可考虑PD-1抗体的免疫治疗,如卡瑞利珠单抗。
核医学科周志刚医生:患者有全身多部位转移,肺、胸椎的症状为主。胸椎破坏引起的疼痛对患者影响较大,可行瘤体消融+骨水泥重建,杀灭肿瘤的同时保证椎体的支撑作用,预防压缩性骨质、截瘫等,骨保护剂例如双磷酸盐应及时应用。局部的肿大淋巴结可行放射性粒子植入,在该区域形成长期持续的低剂量放疗。
肿瘤科袁静医生:患者为术后短期内迅速复发,与其高危的组织学类型、治疗后未按期随访有很大关系。目前患者全身多处转移,仍应以全身化疗为主,方案应考虑EP或TP或T单药应用(视患者耐受程度而定)。患者已服用过安罗替尼、阿帕替尼,近期有脑梗史,抗血管生成剂不建议继续使用。另外,患者于医院一直使用吗啡镇痛,并不规范,建议进行吗啡滴定,更换镇痛药物,后续要对患者及家属普及癌痛治疗的相关细节。
妇科郭瑞霞医生:临床分期晚,组织类型为低分化混合神经内分泌成分,提示对放化疗的效果均不会太好。该患者在行同步放化疗后评估为CR,值得商榷。该类患者一般主张后续再给予EP或TP方案化疗4-6疗程。初治前未行胸部、头部、骨检查,不排除当时已发生远处转移(IV期)的可能。患者高龄,一般情况差,目前应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放疗、射频消融等手段。
宫颈低分化鳞癌伴神经内分泌癌复发:肺转移,骨转移,肝转移;脑梗恢复期
1、癌痛治疗:疼痛滴定,换用口服镇痛药物;
2、骨转移瘤:射频消融+骨水泥重建;
3、肺转移:胸腔热灌注+化疗;
4、如身体情况允许,尽快使用EP或TP方案化疗,免疫治疗为备选方案。
郭瑞霞、周志刚、顾浩、袁静、邱海峰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