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证
?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
?
条文中“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当接在脉沉紧之后,属倒装文法。太阳伤寒,法当发汗解表,医者不察,反用吐下之法,显为误治。吐下致损伤脾胃,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水饮内停,逆而上冲,故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阳虚清气不升,水饮反而上蒙,故起则头眩。脉沉主水,脉紧主寒,沉紧之脉为里有水寒之患。病本为中阳不运,水饮内停,治当温化水饮,健运中土,方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本证脾阳虚水气上冲,若再误用发汗之法,更伤阳气,经脉失却温养,加之寒饮浸渍,必致身体震颤摇动而不能自持,此时,已由脾阳虚中焦水停证转为肾阳虚水气泛溢证,则属真武汤所主之范畴。
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且茯苓、白术相配,又能增加健脾利水之力,桂枝、甘草相伍,更可发挥温通阳气之功。全方充分体现了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思想。
太阳伤寒,本应汗解而反用吐下,使中上焦阳气受损,形成心脾阳气虚而水气上冲的证候。“心下逆满”,指胃脘部因气上逆而感觉胀满,同时有“气上冲胸”,甚者气冲至咽喉而憋气、窒息的感觉。“起则头眩”指病人头晕,只能静卧而不敢起床活动。造成眩晕的原因有二:其一为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以上养清窍;其二为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被水寒之气所蒙蔽。“脉沉紧”即脉沉弦。沉主里,又主水病,弦主饮邪,沉弦正是水气为患的脉象。
伤寒经过吐下后,病已经离表,若再用解表发汗之法,便可能伤动经脉之气,使阳气更虚,不能荣养筋脉,出现肢体战振摇动,甚则站立不稳而欲仆的症状。治疗当用温阳健脾,降冲利水之法,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阳虚重者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临床应用时可进行灵活加减,如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
?
?
?
主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治法: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苓桂术甘汤现代临床可使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小儿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脘痛、肠易激综合征、胃下垂、尿路结石、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梅尼埃综合征、脑积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盆腔积液、急性羊水过多等属脾阳虚水气内停者。
?
?
扫码